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见到了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上下争相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王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王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就大夫来说,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千辆兵车,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百辆兵车,不可不算是富有了。如果先利后义,那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就不会得到满足。如果先义后利的话,就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从没有讲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讲利呢?”

介绍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是一篇出自于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孟子》的篇章,主要涉及的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关于“仁义”与“利”之关系的讨论。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详细介绍:

  1. 孟子简介:《孟子》,又称为《孟氏》,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孟子的著作。他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政,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孟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孟子》一书中,孟子通过对话、寓言等多种形式,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 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在《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中,孟子晋见梁惠王的场景被详细地描绘出来。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先生不辞千里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孟子的回答则是:“王何必非要说利呢?仁义而已矣。”孟子的回答深刻揭示了他对国家治理的独到见解,强调了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追求。

  3. 对“仁义”与“利”的论述:孟子在这段对话中,不仅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还深入探讨了“仁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社会仅仅追求功利,那么它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将会非常脆弱。只有建立在道德和仁义之上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和繁荣。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不仅是一段关于政治和道德的对话,更是一篇深刻的思想文献。它展示了孟子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解

梁惠王:即魏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70年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士庶人:士人和庶人;庶人,老百姓。

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万乘(shèng)之国: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代指的是大国。

弑(shì):古代称杀父杀君叫做“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