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二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的园林占地七十里见方,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古书上是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说:“竟然有这么大?”
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它小呢。”
齐宣王说:“我的园林仅四十里见方,老百姓还认为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砍柴割草的,捉野鸡逮野兔的,都可自由出入。与老百姓共同使用,老百姓以为太小,不是很自然的吗?我刚到齐国的边境,先问清楚有什么禁令,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齐国国都近郊有园林四十里见方,谁要是杀了那里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之罪。这就等于在国土上设置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大陷阱。老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应该的吗?”
介绍
中的《梁惠王》。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由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所著的一篇散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梁惠王对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他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来实现“仁政”,即以德治国,并且通过与民休息、减轻赋税等方式来改善民生和社会秩序,从而达到富强的目的。
在文章中,孟子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的主张,如重视民心、反对战争等观点。
《梁惠王》是儒家经典之一,《礼记·表记》记载了此篇内容。该作品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梁惠王》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代哲学
注解
传:古诗记。
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
雉:野鸡。雉兔者:猎取雉、兔的人。
关:境界上的门。郊关:齐国四境之郊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