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八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些事吗?
孟子答道:“历史记载中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臣下弑杀他的君王,行吗?”
孟子说:“破坏仁的叫做贼,破坏义的叫做残。既害仁又害义的叫做独夫民贼。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独夫民贼纣,没听说他是弑君。”
介绍
《孟子·第二卷 梁惠王下 第八节》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孙子孔伋再传弟子孟子所著。该篇作品主要讨论了仁政和治国理政的问题,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孟子在文中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当齐宣王询问汤放桀和武王伐纣的历史问题时,孟子明确回答了史书中确有其事,但关键在于这些行为是否出于正义,而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这一观点体现了孟子对于历史事件评判标准的理解,即只有那些符合仁义的行为才能得到认可。
孟子还批评了以暴政对待民众的做法。他通过比喻,用工师和小石匠的故事来说明统治者如果只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最终将会导致国家的衰败。这反映了孟子对于治国者应具备的远见和责任感的强调。
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提出了关于仁政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仁政不仅仅是对外征伐,更重要的是要关心百姓的生活,解决他们的疾苦,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同时,孟子还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是微小的改变也应该从小事做起,通过实践来证明其价值。
《孟子·第二卷 梁惠王下 第八节》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治理原则的探讨,展现了孟子对于仁政和治国理政的独特见解,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民众利益的重要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注解
放:流放。
贼:害。残:伤。贼仁者:凶暴淫虐,绝灭人性。贼义者:颠倒是非,丧失理性。
一夫:失掉人民同情的孤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