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诗句释义
-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八节 - 这是引用《孟子》中的一段对话,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 齐宣王问孟子关于历史上的两位伟大领导者(商汤和周文王)的事迹是否正确。”放”和”伐”在这里都指的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孟子回答说这些事件确实存在于古代的文献中。
- 曰:“臣弑其君,可乎?” - 接着齐宣王问孟子如果臣子杀害自己的君主是否可行。
-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孟子进一步解释了他对“弑君”这一行为的批判性看法,他使用“贼”、“残”、“一夫”三个词来形容那些不忠不义的臣子,并指出虽然诛杀了纣王这样的暴君是正当的,但没有听说过弑君是正确行为。
译文
齐宣王向孟子提问:商朝的商汤将夏桀放逐,而周文王将殷纣王讨伐,这两件事在历史记载中是否存在?孟子回答:这些都是确实存在的历史记载。当齐宣王询问如果臣子杀害自己的君主是否合法时,孟子解释说那些损害仁义的人被称为“贼”,伤害道义的人被形容为“残”,因此那些残害人民的人被称为“一夫”。他提到已经通过诛杀纣王来维护正义,但从未听说弑君是可以接受的。
赏析
此诗反映了孟子对当时君王的忠诚及其对国家政治道德的看法,同时也体现了孟子对于仁义道德的重视。孟子认为,即使历史上有过非正义的行为(如商汤放桀、周文王伐纣),但这种行为并不应被视为正常的国家治理方式。他提倡的是君王应以仁义为本,以民为本,而不是通过暴力或篡位来统治。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强烈的进步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