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诗句: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译文:
孟子去拜见齐宣王,说:“要建设宏伟的房屋大厦,就必须命令工师去寻找大木头。工匠找到了大木头,您会很高兴,认为他能胜任这项工作。但如果匠人将木材砍削到一定大小之后却遭到您的责备,您就会生气,认为他无法胜任工作了。如果一个人从小学习做这件事,到了壮年就想要实践它,齐宣王却说:‘暂且放下你所学的东西,跟我来’,这又该如何呢?现在这里有一块未经雕刻的宝玉,价值虽然只有一千金,也必定会请玉石工匠精心雕琢。治理一个国家,如果国君也这样说:‘暂且放下你所学的东西,跟我来’,那么这与教导玉石工人雕琢宝玉又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
- 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教育家。
- 齐宣王: 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
- 巨室: 指规模宏大的建筑或者工程。
- 工师: 负责建筑或工程的专业人员。
- 匠人: 古代专门从事手艺工作的工匠。
- 大木: 大型木材。
- 王喜: 齐宣王高兴。
- 不胜其任: 不能胜任任务。
- 玉人: 雕刻玉石的人。
- 璞玉: 未经雕琢的玉石。
- 治国家: 治理国家。
- “姑”: 委婉语气词,相当于“如果”。
赏析:
这首诗是孟子对齐宣王进行劝说的一个例子,通过比喻说明了领导者应该善于使用人才,而不是固执己见,拒绝采纳他人的意见和才能。孟子在这里强调了领导者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性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推动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尊重和利用他人的专长和经验,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