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诗句翻译与赏析:

齐人伐燕,宣王问孟子:“有人对我说,不要进攻燕国;也有人说,应该进攻。作为拥有强大兵力的齐国来讨伐燕国,用五旬时间就能将其占领,这是人力达不到的。如果不进攻,恐怕会有天灾降临。如果进攻呢?”

孟子回答说:“如果取得胜利能让燕国人民感到高兴,那么就应该进攻。古代有这么做的人,周武王就是其中之一。但如果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用进攻,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文王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齐国是个拥有强大力量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同样拥有强大力量的国家,燕国人会箪食壶浆来欢迎我们的军队,这难道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吗?不过是因为他们在躲避着水火的灾难。如果水的深度和火焰的温度继续加剧,战争也只是在不断地转移而已。”

关键词注释:

  • 齐人伐燕:指的是来自齐国的军队对燕国发起的军事进攻。
  • 胜之:取得了胜利。
  • 或谓寡人勿取:有人认为宣王不应该出兵。
  •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以一个拥有万乘战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乘战车的大国。
  • 五旬而举之:用了五十天就占领了燕国。
  • 人力不至于此:人的体力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 不取,必有天殃:如果不采取行动,将会招致天灾。
  • 取之,何如:如果进攻,又怎么样呢?
  • 古之人有行之者:古代有实行这种做法的人。
  • 武王、文王:指周武王、周文王。
  • 避水火也:躲避水火之难。
  • 运而已矣:事情的发展变化是难以预料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孟子对于战争中的道德判断和战略考量。孟子主张战争不仅是国家实力的竞争,更是道德和人心的较量。他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分析,向宣王指出,战争的胜利与否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大小,更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如果人民反对战争,即使武力强盛也难以取胜;反之,如果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即使是强大的敌人也可能轻易被击败。孟子强调,真正的战争胜利是建立在民心的基础上,而不是仅仅凭借军事力量。

孟子通过这段对话展示了他对战争本质的认识和对政治智慧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教化的一面。通过这种方式,孟子希望宣王能够超越单纯的军事行动,考虑到更加深远的政治和道德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