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邹与鲁哄 ——邹国和鲁国因为一些纷争而产生了冲突。
穆公问曰:“ ——鲁国的君主穆公询问孟子。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穆公说:“我的官员中有三十多人死了,但百姓却并不为之感到悲伤。如果我杀了他们,恐怕会杀不完;如果不杀,那么他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死去,却不去救援,这该怎么办呢?”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回答道:“在饥荒的年份里,您的百姓中有很多老弱病残的人被迫死在了山沟里,年轻的壮年人也四处流浪;而您却仍然把仓库里的粮食储备得满满的,国库里的钱也装得满满的,有关部门却没有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是您对上级的轻视和残害。曾子曾说过:‘要谨慎啊!你的所作所为,将会反过来影响你自己。’现在您的老百姓才有机会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您不要怪罪于他们。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就会亲近您的领导,尊敬他们的长辈了。”
赏析:
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本就善良,人性本善。当人们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时,就需要有人来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穆公的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统治者对于民生的关注不足,以及对于民众疾苦的忽视。孟子的回答则是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他提出了实施仁政的建议,认为只有通过仁政才能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国家的关爱,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善良和忠诚。
这段话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等问题。孟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行仁政,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和福利。
这段话还反映了孟子关于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人可能会变得贪婪自私、残忍冷酷。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让他们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首诗通过对穆公和孟子的对话形式,展现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人生智慧。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