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节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打了胜仗。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劝我占领燕国,有人劝我不要占领。万乘的大国去打另一万乘的大国,五十天就拿了下来,单单依靠人力是不能取得这样的胜利。不占领的话,上天一定会降下祸灾的,你说说占领下来会怎样呢?”

呢?”

孟子回答说:“占领之后如果燕国的老百姓高兴,就占领它。古代有人这样做,周武王就是。占领之后如果燕国老百姓不高兴,就别占领。古代也有人这样做,周文王就是这样。万乘的大国去攻打万乘的大国,老百姓提着篮子带着水壶把食物和水放在路边去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为了避免水深火热的处境呀。如果水更深了,火更热了,老百姓也就只能指望别人来营救了。”

介绍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轲及其弟子所作,记载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与诸侯的游说活动。

1. 简介

  • 作者: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 内容
    • 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游说活动和与诸侯的对话。

2. 内容概览

《梁惠王》是其中的一篇重要作品。在这一节中,孟子主要探讨了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 主要内容
    •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爱民如子,以德治国;同时强调君主应有远见卓识和高尚品德。

3

注解

武王是也:指周武王占领殷地,诛纣王而享有天下。

文王是也:据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臣服于商。

箪(dān):盛食物的竹器。

水火:比喻害民的虐政。

运:回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