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何奉新

两度西江采绿蘋,南昌城下几逡巡。
共称子贱真贤宰,最念何充是旧人。
牛斗星寒酤市暮,龙溪花发讼庭春。
归来倘觅柴桑侣,应有扁舟到奉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何奉新》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文学世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牛斗星寒酤市暮,龙溪花发讼庭春。
  • 归来倘觅柴桑侣,应有扁舟到奉新。
  1. 作者简介
  • 毛奇龄:字大可,浙江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寄何奉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通过对友人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厚的友情和对其未来命运的关切。
  • 意象运用:诗中的“牛斗星寒”,形容夜晚寒冷而明亮的星空,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龙溪花发”则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节奏形式,使得诗歌既富有节奏感又不失流畅性。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1. 文学价值
  • 历史背景:《寄何奉新》创作于明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文人心态以及文化氛围,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 艺术成就:该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精准刻画,展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
  1. 历史影响
  • 读者反响:自问世以来,《寄何奉新》受到后世众多读者的喜爱,成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文化传承: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寄何奉新》不仅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现代启示
  • 友情珍贵: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提醒现代人珍视友谊,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 关注民生: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及对社会现状的反思,激励人们积极关注并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

《寄何奉新》不仅是明末清初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