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七节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为安葬母亲,从齐国回到了鲁国,然后又返回齐国,在嬴邑停了下来。

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您错爱,让我管木匠的事。当时事情急迫,我不敢请教。现在愿有所请教:棺木似乎太好了。”

孟子说:“古时候,棺椁没有固定的尺寸,到了中古的时候,规定棺厚七寸,椁与之相称。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椁,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这样才能孝心。因礼制限定而不能用,不能算如意;没钱,也不能如意。礼制规定可以用,又有钱,古人都这样用了,为什么就我不行?而且为死者考虑,不使泥土挨着肌肤,对于孝子来说不是可以少点遗憾吗?我听说过,君子不会因为天下的缘故而在父母的身上节俭。”

介绍


《公孙丑》是先秦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与弟子关于哲学、政治等问题的对话。该书共三篇,其中第四卷为“公孙丑下”,第七节讲述的是孟子对齐国贵族和学者的态度。

在这一章节中,孟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感受的人们。他指出,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德报怨、宽厚待人,而不是用暴力或恶意去报复对方的不公行为。同时,他也提到齐国贵族和学者在道德上存在差距,他们往往过于注重表面功夫而忽视内心的修养。

孟子通过这一章节展示了他对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观念的高度认同,并强调了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他试图引导人们超越物质利益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尽管具体内容可能因版本

注解

嬴(yíng):齐国邑名,故城在今山东莱芜西北。

充虞:孟子弟子。

严:急。

以:太。

度:厚薄长短的标准。中古:指周公制礼的时候。

比:为。化者,死者。

恔(xiào):满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