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一节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会见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人性本善的道理,言语之间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道理只有一个而已。成覵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害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呢?我是什么人呢?有所作为的人跟他一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五十里见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病人头晕目眩,那病是治不好的。’”

介绍


《滕文公上》是《孟子·第五卷》,出自于《孟子》。

在本篇中,孟子主要阐述了仁政的含义,并且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引导百姓。同时,他也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认为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国家、君王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在本篇中,孟子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仁政措施,例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以及“不以富骄士”,反对君主过于奢侈和骄傲。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滕文公上》是《孟子·第五卷》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同时也反映了孟子对于社会、政治以及人性的理解与思考。

注解

成覵(jiàn):齐国的臣,以勇敢着称。

公明仪:孔子学生曾参的弟子,复姓公明,名仪。

瞑眩(miàn xuàn):头昏。瘳(chōu):痊愈。以上引语见今本《尚书·说命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