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节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彭更问(孟子)道:“跟随其后的车子有几十辆,跟从其后的人有几百人,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孟子说:“如果不符合原则,那就一筐饭也不从别人那里接受;如果符合原则,那么,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以为过分——你认为过分吗?”

彭更说:“不。士人不干活而吃白食,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你如果不让各种行当互通有无,交换成果,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农民就有多余的粮食,妇女就有多余的布帛;你如果让他们互通有无,那么,木匠和车工就都可以从你那里得到吃的。这里有个人,在家就孝敬父母,在外就尊敬长辈,严守着古代圣王的道义,等待将来的读书人发扬光大,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你为什么看重各类工匠、车工而轻视遵行仁义的人呢?”

彭更说:“工匠和车工,他们的动机就是谋饭吃;君子为实行道义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动机也是谋饭吃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要论动机呢?如果他们对你有功劳,可以给吃的就给他们吃的好了。而且你是为了报答动机给饭吃?还是为了报答功劳给饭吃?”

彭更说:“报答动机。”

孟子说:“有人在这里,毁坏屋瓦,在新刷的墙上乱画,他的动机是谋饭吃,那你给他饭吃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就不是根据动机,而是根据所做事的功劳给饭吃的了。”

介绍

《孟子·滕文公下·第四节》是一篇古代中国散文,属于儒家经典之一。这篇散文主要讲述了滕文公在孟子面前请教的问题,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儒家的道德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滕文公向孟子请教了关于国家治理、道德修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孟子通过回答这些问题,阐述了自己对于国家治理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德治为主,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担当国家的重任,成为人民的楷模。此外,他还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诚信、宽容等美德,认为这些都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孟子·滕文公下·第四节》作为一篇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注解

彭更:孟子弟子。

传(zhuàn)食:转食。泰:过分,过甚。

通功易事:各个不同的职业互通有无。羡(xiàn):剩余。

梓、匠:即梓人、匠人,指木工。轮:轮人,制车轮的人。舆:舆人,制车厢的人。

待:持,扶助。

墁(màn):墙壁上的涂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