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这首诗是孟子在《滕文公下》中讲述的一段对话,主题围绕“道”和“食”的问题展开。
逐句释义及注释:
-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 “彭更”是孟子的学生或弟子,提出了一个关于是否过度奢侈的问题。
-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描述了一种豪华的场景,意指跟随者的众多和车队的规模。
- “传食于诸侯”指的是向诸侯提供食物和接待,显示了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贡献。
- “不以泰乎”表达了对这种豪华行为的疑问,认为是否过于铺张。
-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 孟子回应说,如果按照正确的道路行事,即使是一小袋食物也不可以不接受别人。
- “舜受尧之天下”是一个典故,表明舜能够接受舜的王位,而不是通过战争等手段,体现了他的仁德与谦逊。
- “子以为泰乎”询问彭更是否认为这种行为过于奢华。
-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 “士”指的是有学问、才能的人。
- “无事而食”意味着没有工作或任务的情况下得到报酬是不合理的。
- 这句话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和付出的必要性。
-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 孟子在这里讨论了商业和交换原则,强调互惠互利的原则。
- “农有余粟,女有余布”表示农民和妇女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丰收,生活得以改善。
- “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暗示如果人们能够互相协作,共同创造价值,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 这里提到的“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是指那些坚守传统道德和学问的人,他们值得尊敬。
-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 “梓匠轮舆”代表的是工匠和手艺人,他们为了维持生计而工作。
- “君子”指的是有德行的士人。
- 孟子反问道这些技艺之人也是为了生计才从事他们的工作的。
- 这里的提问和回答展示了不同职业的人追求生计的本质。
-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 孟子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他们会把目标定位在获取食物上(即“食志”)。
- “可食而食之矣”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 孟子指出,如果他们的行为是为了获得食物,那么这就是“食志”。
-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 孟子接着提到另一个场景,一个人在毁坏瓦片和墙壁时,目的是为了获得食物。
- “毁瓦画墁”通常用来描述破坏行为,可能是为了获取某种物质或资源。
- 孟子回答说这样的人不值得给予食物。
- 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 这是孟子总结性的回答,他认为这些人并不是为了个人目的去做事(即“食志”),而是他们的劳动(即“食功”)为所有人提供了便利和好处。
赏析:
这段对话深刻地探讨了“道”和“食”的关系。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他批评了那些仅仅追求个人私利而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并鼓励人们在相互合作和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活动。此外,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即应该以德行和功绩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