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镇后春游词 其一

晴江演漾动轻桡,夹岸垂杨去路遥。
九十春光八十雨,横塘水满晚生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镇后春游词其一”是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展现了作者对春天和自然的热爱以及一种淡泊的心态。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又字竹垞,号小长芦、金风亭长等,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开创者之一,与王士祯齐名并被称为“南朱北王”。朱彝尊以其卓越的词作才华而闻名,他的《曝书亭集》收录了许多优秀的诗作,其诗作深受人们喜爱。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彝尊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并授职检讨。
  1. 诗歌原文
  • 黄衫白帢染缁尘,惆怅花时已暮春。总向越王城下住,扁舟须负五湖人。
  • 这首诗是朱彝尊在春天游览南镇时所作,通过描写诗人在春天游览南镇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于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首句“黄衫白帢染缁尘”描绘了诗人身着古代士人服饰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传统士人形象的怀念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次句“惆怅花时已暮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光逝去的无奈之情。第三句“总向越王城下住”透露出诗人对越王城的眷恋和留恋之意。最后一句“扁舟须负五湖人”则表达了诗人想要逃离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愿望。
  1. 诗意解析
  •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自己的心境来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例如,首句中的“黄衫白帢”象征着士人的装束,而“染缁尘”则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第二句中的“惆怅花时已暮春”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逝去青春的感叹。第三句中的“总向越王城下住”则透露出诗人对越王城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敬仰。最后一句中的“扁舟须负五湖人”则是诗人对于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此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通过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同时,诗人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哲理意味。此外,诗中还蕴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自然、历史的敬畏之情,使读者在欣赏诗篇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深度。
  1. 历史文化背景
  • 此诗的创作背景与朱彝尊个人经历紧密相关。作为清初浙西词派的开创者之一,朱彝尊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其中就包括了这首《南镇后春游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当时朱彝尊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并被授予检讨职位。这一身份使他有机会深入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民间的生活和百姓的疾苦。这些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最终融入了他的诗词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南镇后春游词其一》的深入了解,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朱彝尊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这首诗也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