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踏灯词 其五

一道灯轮去复回,瓜囊镂作八仙台。
走桥妇女呼教住,好让秧歌唱过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帝京踏灯词 其五》是一首由清朝乾隆皇帝创作的古诗词,表达了对皇都北京的热爱以及对元宵节灯火辉煌的赞美。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清代盛世的风貌。以下是对该诗的分析:

  1. 作者简介
  • 乾隆皇帝,即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母亲为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
    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 翻译:在芳洁的时节追逐逸趣,皇家园林确实充满奇妙之处。桥梁横跨汉水之上,山峰之势直插云霄。云雾缭绕之中,花鸟相映成趣,各有千秋。何不放下行踪,踏上万里征程,去欣赏那瑶池美景呢?
  1. 赏析
  • 意境美:整首诗通过描绘北京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画卷。从桥梁、山峰到花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画中世界。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皇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情感既深沉又细腻,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历史意义:作为清朝的皇帝,乾隆皇帝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帝京踏灯词 其五》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记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