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五节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义是内在的东西呢?”

公都子回答说:“恭敬发自我的内心,所以说是内在的东西。”

孟季子问:“同乡人比你的大哥年长一岁,那你该恭敬谁呢?”

公都子说:“恭敬哥哥。”

“假如在一起喝酒,该先给谁斟酒?”

公都子说:“先给那个年长的乡人斟酒。”

“所敬重的是哥哥,却要向那个年长的乡人敬酒,说明义果然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

公都子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将这件事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你问他,该恭敬叔父还是恭敬弟弟?他会说:‘恭敬叔父。’问他:‘弟弟如果做了受祭的代理人,那么该恭敬谁呢?’他会说:‘恭敬弟弟。’你再问:‘那你为什么说要恭敬叔父呢?’他会说:‘这是由于弟弟处在受恭敬位置的缘故。’你就说:‘那也是由于本乡长者处在先敬酒位置的缘故,平日恭敬的对象是哥哥,临时的恭敬对象是同乡。’”

季子听了这话,说:“恭敬叔父是敬,恭敬弟弟也是敬,可见义是外在的,不是发自内心的。”

公都子说:“冬天喝热水,夏天喝凉水,那么饮食也取决于外物,并非是内在的需要吗?”

介绍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五节”是《孟子》一书中的一个章节

这一章节讨论的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道德伦理问题之一——义的内在性与外在性。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义”的本质,并以此对公都子的疑问进行了解答。

所谓“义”不是单纯的外在行为,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原则。他以敬叔父与敬弟为例,阐释了“敬”的普遍性和必要性。孟子认为,内心的尊重和敬意是区分“义内”与“义外”的关键。这种内在的敬重超越了物质利益和社会身份的影响,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注解

孟季子:人名,其人不详。

酌(zhuó):斟酒。

尸(shī):神主或神像。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以臣下或死者晚辈的人充当,后世逐渐用牌位、画像代替。

庸:常。斯须:暂时,片刻。

汤:开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