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送许遇之豫章 其二

细雨蒙蒙好濯枝,长途节候最堪思。
遥知南浦传觞日,正是东湖竞渡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闽江送许遇之豫章 其二》是毛奇龄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闽江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许遇的深切思念和对季节变迁的感慨。接下来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信息
  • 生平简介:毛奇龄是一位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其具体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如《闽江送许遇之豫章 其二》等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1. 诗歌原文
  • 细雨蒙蒙好濯枝(五月有濯枝雨),长途节候最堪思。
  • 遥知南浦传觞日,正是东湖竞渡时。
  1. 诗意解析
  • “细雨蒙蒙好濯枝”:描述了细雨中树木沐浴的情景,象征着清新与生机。这里的“濯枝”可能指的是在雨后的春日里,树叶更加翠绿而富有生命力。
  • “长途节候最堪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感的深刻体验。诗中“堪思”二字,透露出一种对朋友离别后重逢时刻的期盼与牵挂。
  • “遥知南浦传觞日”:提到即将到来的聚会,意味着诗人期待和朋友在南浦相聚的日子。这里的“传觞”是一种古代的饮酒习俗,象征着欢聚与祝福。
  • “正是东湖竞渡时”:展现了东湖上竞渡活动的热闹场景,反映了地方民俗活动的魅力和节日的欢乐氛围。
  1. 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闽江边的自然风光,将雨后的树木、行人的舟船、以及节日的盛况等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 情感深沉:诗人在诗中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还表达了对离别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 语言优美:整首诗用词考究,韵律和谐,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语言魅力和音乐性。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感,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 表达人生哲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和对友情的抒发,诗中蕴含了深刻的生命哲学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1. 文学价值
  • 丰富了中国古代诗词宝库:毛奇龄的这首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为中国古代诗词增添了新的篇章。
  • 启发后世创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他们在创作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闽江送许遇之豫章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篇,更是一首饱含深情、充满哲思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邃的情感,向读者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