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二节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拿什么待人处世呢?”

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主张“王道”和“仁政”等政治观点。

在《孟子》的第十三卷中,孟子讲述了他的老师曾子的故事,以说明“孝”的重要性。然而,在第十二卷中,孟子则讲述了“告子下”中的“第十二节”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了“性善论”和“人性本善”的观点。

在“第十二节”中,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为天性赋予人以善良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性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没有杂质。因此,人们应该保持这种纯净的本性,避免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影响。

孟子还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真正的善行。他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第一课堂。他还提倡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二节》是一篇关于人性本善、道德修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文献。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解

亮:同“谅”,诚信。执:秉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