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太翁初度 其二

著书何必向函关,避世墙东也驻颜。
不信但看樊仲父,火珠桥下九还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平太翁初度其二》是清代诗人毛奇龄所作的诗。这首诗描绘了太翁七十岁时的风采,展现了其高尚的品质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毛奇龄(1623-1716),字初晴,后改今名,字大可,一字齐于,号西河,浙江萧山人。他是康熙时期的翰林院检讨,并曾参与《明史》纂修。晚年归隐后,他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2. 诗词原文及注释:《平太翁初度其二》的诗句如下:“著书何必向函关,避世墙东也驻颜。不信但看樊仲父,火珠桥下九还丹。”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太翁的才华和品德,还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超然和对知识的尊重。
  3. 诗歌赏析与解读:在《平太翁初度其二》中,毛奇龄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太翁的风采。他的诗句“不信但看樊仲父”,暗指樊迟,即孔伋,孔子弟子之一,以博学著称,且精通医学。毛奇龄通过这样的比喻,赞颂了太翁的智慧与学识。
  4. 文学价值与影响:毛奇龄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后人多次引用和研究,成为研究毛奇龄及其作品的重要文献资料。
  5. 文化背景与社会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往往注重修身养性,追求精神层面的修养。毛奇龄的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道德修养、学问传承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以及他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平太翁初度其二》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情感的诗作。通过对毛奇龄生平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此外,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