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张方伯迁少司空赴都

蕃服三年最,台司八座雄。
旬宣劳牧伯,纲纪赖共工。
民赋东南重,王居中外崇。
萧何停转饷,神禹作司空。
夏土迁屏翰,冬官宅会同。
南行留召父,北部返毛公。
时转苍龙宿,身归玄武宫。
督邮需驿传,宾从满艨艟。
车骑临江浒,旌旗闪道中。
离筵人似雨,别赋气如虹。
廷翙卷阿凤,家怀中泽鸿。
尚书元凯绩,宰相李筠功。
绣脱犀鞶绿,工裁雉尾红。
愿从舟楫便,早为济江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送张方伯迁少司空赴都》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在探讨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之前,了解其背景信息与作者生平显得尤为重要。

毛奇龄(1574年—1630年)是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另有秋晴等别号。毛奇龄本名甡,后以避讳改名为奇龄。他出身于一个学者家庭,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成人。毛奇龄自幼聪颖好学,尤其酷爱音韵学和史籍,学识渊博,著述丰富。

毛奇龄在明朝末年因抗清失败而流亡多年,直到康熙时期才被重新启用,并曾担任明史馆纂修官。他不仅在经史方面有所建树,还致力于音韵学的研究,其著作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然而,毛奇龄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参与抗清军事,事败后流离失所。最终,他在清朝初年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得以复出。

《奉送张方伯迁少司空赴都》是毛奇龄晚年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窥见一位文人对于国家大事、政治变迁和个人命运的独特思考。诗中“蕃服三年最,台司八座雄”表达了对张方伯长期服务边疆的敬意和对其地位崇高的赞美。接下来的“旬宣劳牧伯,纲纪赖共工”则赞扬了他治理国家的能力和对国家纲纪的维护作用。此外,诗中的“民赋东南重,王居中外崇”透露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对自己职责所在的地方的自豪感。

《奉送张方伯迁少司空赴都》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它更是诗人对国家政治走向、个人命运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的综合体现。通过这首长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进一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这种跨时代的文化沟通,使毛奇龄的诗歌作品成为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奉送张方伯迁少司空赴都》不仅是毛奇龄个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跨越时间的限制,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研究。对于热爱古典文学和历史的读者而言,深入研究这首作品无疑能带来新的启示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