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九节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君主吗?我和你说说游说的事。别人了解你的用意,你要自得其乐;别人不了解你的用意,你也要自得其乐。”
宋勾践问道:“怎么做才能够自得其乐呢?”
孟子回答说:“尊崇德,喜欢义,就能够自得其乐了。因此,士人困窘时,不会失去义;得意时,不会背离道。困窘时不失去义,所以士就能够自得其乐;有地位的时候不背离道,因此百姓不会对他感到失望。古时的人,得志时施恩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显现于世间。困窘时便独善其身;得志时便兼善天下。”
介绍
“孟子·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九节”指的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篇文章,其内容主要讨论了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强调个人应如何通过修养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文章的标题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九节”,是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中的一部分。
孟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学派的其他思想家如荀子形成对立,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人性和社会道德规范。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的行为应符合自然规律和道德原则。他提出了“尽心知性”的观点,认为只有尽了己心,才能了解本性,进而认识天命。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受到了孟子思想的显著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句话表明,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实践,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进而理解宇宙的自然规律。孟子进一步阐释说,心是人的神明,能够具众理以应对万物。通过不断地穷理、养性,一个人可以实现知天事人的境界,即通过修身来侍奉天道。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理念,强调人在不得志时应专注于修养自身,而在得志时则应将个人的修养推广到整个天下,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这种思想体现了孟子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看法。
通过对《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九节》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还可以领会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章的内容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导,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如何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成长的思考。
注解
宋勾践:姓宋,名勾践,孟子同时代人。
游:游说。
嚣嚣(áoáo):自得无欲的样子。
得己: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