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谒通政杨公林居感赠一十四韵

上阙标云路,高门启道乡。
诗书传百代,名德冠诸杨。
台出金银表,官居喉舌傍。
天书垂左掖,卿月照东堂。
假沐还泉石,因闲问梓桑。
往来申浦楫,偃息午桥庄。
自愧纡三策,曾经溯九方。
袁公四世植,陆氏一田荒。
种杞孙枝诎,传衣祖制亡。
到门惭旧主,开晏谢新昌。
为仰千秋鉴,来窥数仞墙。
一时依斗曜,三日接衣香。
人望年来属,天星晓自张。
徵车应在道,执策敢相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名为《奉谒通政杨公林居感赠一十四韵》,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包括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诗作风格绮丽,善于用典,多写闺情、山水、羁旅等题材,语言清新婉约,感情深沉含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奉谒通政杨公林居感赠一十四韵

昔日闻君未见面,今朝始识杨夫子。
高才秀气冠群伦,逸趣横生惊四邻。
竹里松间有茅舍,风来松梢声更紧。
月明中夜听清泉,石上苔痕印半履。

作品解析

  1. 主题:此诗描绘了杨公的隐居生活及其自然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杨公的崇敬之情。

  2. 手法:通过具体描写杨公的住所——竹里松间的茅舍,以及夜晚在月色下听到的清泉声,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宁静而高雅的隐居环境。

  3.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杨公住所的具体描写,传达了对杨公高超才华和雅致生活的钦佩之情。同时,通过“月明中夜听清泉”一句,也间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静谧与向往。

李商隐的《奉谒通政杨公林居感赠一十四韵》是一首赞美隐居生活之美和杨公高洁品格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杨公人格特质的赞扬,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净化的理想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