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说:“霸主的功业显著,百姓很快乐;圣王的功德浩荡,百姓怡然自得。他们即使被杀,也不会怨恨谁,得到恩惠,也不会酬谢谁,百姓一天天向善,却不知是谁使他们这样的。圣人所经过的地方,百姓会受到感化;圣人停留之处,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在上与天,在下与地共同运转,难道只是小小的补益吗?”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政治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记录的关于孟子言行和思想的文献汇编,共分为十三卷,其中第十三卷为《尽心》。在《尽心上》这一节中,孟子探讨了道德修养、人性本善以及治国安民等主题。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他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尽心上》这一节中,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即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疾苦,使国家繁荣昌盛。
《孟子》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庸:酬功。
君子:此处的君子指圣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