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注释】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霸者:指称霸一方的人,即诸侯国。虞:喜悦的意思。皞(hànɡ)皞:广大的样子。庸:功劳。日迁善:天天向好的方面转变。过:经过,经历。所过者化:君子所到之处都变成美好的地方。存者神:所存的有如神明。上下与天地同流:上与天相应,下与地相合。
“小补之哉”:小小的补救能行吗?
【译文】
孟子说:“那些称霸天下的人,百姓们欢欣若狂;那统治天下的人,百姓们心情舒畅。即使杀了他们也不会怨恨,对他们有利也不会感恩图报,而百姓却一天天改掉恶习而不自知,这是由于君子所到之处都变成了美好的境界。”
【赏析】
本段主要阐述了君子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天下归服,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利。他以“霸者之民”和“王者之民”为例,说明了这种理想状态的存在。接着,他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理想状态的原因:君子所到之处都变成了美好的境界。这里的“君子”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他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德行,感染和影响了周围的百姓,使他们逐渐向善。最后,孟子强调了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需要时间和努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这段文字中,孟子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主张。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关注民生、重视道德修养,以期达到理想的治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