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杨柳枝词七首 其七

树色依依冷食天。
几多绣毂锦连钱。
分明少日游仙梦,鱼藻池头水阁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后杨柳枝词七首·其七》是清代诗人汪琬的作品。汪琬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柳树在春光中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汪琬(1624年—1706年),字苕文,号钝庵,江苏长洲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以散文著称,尤以骈文见长。在诗坛上,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后杨柳枝词七首·其七》,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邃思考。
  2. 诗歌原文:又见春光上柳梢,一春常并酒旗摇。年年牵惹游人思,都在红栏四百桥。 云后花前濯濯新,儿曹扳折敢嫌频。祗愁来岁风情减,输与曾披鹤氅人。绿隄并岸最婵娟,不带东风也带烟。眉叶似颦腰似软,故应常背百花眠。
  3. 艺术手法:汪琬在创作中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的情感、经历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诗中的“一春常并酒旗摇”不仅描绘了柳树与酒旗的和谐共处,还隐含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4. 情感表达:汪琬的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怀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诗中的“来岁风情减”和“输与曾披鹤氅人”,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留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5. 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化中,柳树常常被赋予吉祥和坚韧的象征意义。《后杨柳枝词七首·其七》通过描绘柳树的美丽,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

汪琬的《后杨柳枝词七首·其七》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情、充满哲理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