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阳山杂咏四首 其二 龙湫

一泓何黝深,游人每动色。
所恐龙子惊,风雷飞白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阳山杂咏四首·其二 龙湫》是一首由清初诗人汪琬创作的诗歌。该诗作于明末清初,通过描绘龙湫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对自然界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下面将围绕此诗的主题、艺术特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
  • 汪琬(1624年—1683年)字苕文,一字无如,号钝庵,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明朝遗民,清朝初期著名诗人,与陈维周并称为“南汪”和“北陈”,在文学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诗文作品多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尤以其山水诗最为著名。
  1. 诗词原文及译文
  • 原文
    一泓何黝深,游人每动色。
    所恐龙子惊,风雷飞白日。
  • 译文
    深邃的水池多么清澈,游人每次看到都心潮澎湃。恐龙子惊动了水波,仿佛天空中的风云翻卷。
  1. 艺术特色
  • 描绘细腻:汪琬在描述龙湫时的用词极为考究,如“一泓”形容其水的清澈见底,“所恐龙子惊”则形象地表现了水声的震耳欲聋,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自然之中。
  • 意象丰富:诗中“风雷飞白日”这一意象不仅描述了自然的雄浑壮观,也暗合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震撼。
  • 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感情,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表达。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灭亡之后,清军入关的时期,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背景下。
  • 地理环境:龙湫位于某处名胜之地,其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咏。
  1. 赏析与评价
  • 艺术成就:作为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游阳山杂咏四首·其二 龙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
  • 历史价值:该诗不仅为研究当时的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汪琬的《游阳山杂咏四首·其二 龙湫》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明清交替时期文人心态和社会状况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