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志感四首 其二

安车与蒲轮,古人诞语尔。
纁帛亦何有,符檄动盈纸。
县吏恣喧呼,敦迫乃至此。
猿鹤犹震惊,何况赤脚婢。
担簦挈囊衣,嗟哉岂得已。
虚名解误人,贻悔当没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门志感四首 其二》是明末清初诗人汪琬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多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汪琬,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与侯方域、严可均并称为“南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文学成就:汪琬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作品多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官场腐败的讽刺。他的诗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1. 诗作原文及翻译
  • 原文:安车与蒲轮,古人诞语尔。纁帛亦何有,符檄动盈纸。县吏恣喧呼,敦迫乃至此。猿鹤犹震惊,何况赤脚婢。担簦挈囊衣,嗟哉岂得已。虚名解误人,贻
  • 翻译:乘坐的是华丽的马车还是简朴的草车?这都是古人所说的话罢了。华丽的丝帛也有什么价值?朝廷的命令却堆成堆。县令任意地大声呼喊,逼迫得如此严重。连猿猴和鹤都感到震惊,何况是那些没有鞋袜的奴仆呢?背着行囊,提着口袋,感叹啊,这难道是我不得已的选择吗? 虚名会误导人,让人迷失方向,这是不可取的。
  1. 主题思想
  • 社会现实的反映:《出门志感四首·其二》中,汪琬通过描述自己离开家乡时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官场的黑暗面。诗中描绘了县吏的无理逼迫和对平民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 个人境遇的抒发:诗中还透露出汪琬对自己处境的感受和思考。他感叹自己的不得已,反映了当时许多士人面对世俗压力时的心态。这种无奈之下的选择,也反映了一种人生哲学——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1. 艺术特色
  • 简洁明了:作为一首七言绝句,《出门志感四首 其二》用词精炼,每一句都紧扣主题,没有多余的修饰,使得整首诗的思想情感表达得非常直接和强烈。
  • 意境深远:虽然诗中描绘的是具体的生活场景,但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写,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深层意义,即对名利的超脱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这种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使得《出门志感四首·其二》不仅是一首反映现实的诗,更是一首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明末清初的代表诗人之一,汪琬的作品在当时和后来的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成为研究那个时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 后世评价:汪琬的诗歌受到后世学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许多学者认为,他的诗作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出门志感四首·其二》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邃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以及古代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