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自和放歌行韵

雨声淅淅风飕飕,杜门隐几生烦忧。
儿曹走报杏花发,对花不饮花亦愁。
古云浊醪有妙理,又闻醉乡风土如畏垒。
一尊自寿兼属君,唤作酒狂吾不悔。
吾不愿驱车直上黄金台,亦不愿泛舟入海寻蓬莱。
但愿花前置酒三百斛,径拉酒徒相往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醉后自和放歌行韵》是明代诗人汪琬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酒后的闲逸与感慨之中,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自我解脱。下面将详细介绍《醉后自和放歌行韵》:

  1. 作者介绍
  • 汪琬是明末清初的文人,字苕文,号钝翁,江南长洲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涉猎经学、史学,有丰富的学术造诣。
  1. 诗歌内容
  • 雨声淅淅风飕飕:诗的开头描绘了春雨绵绵和秋风瑟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带有些许忧郁的氛围。
  • 杜门隐几生烦忧:通过“杜门”和“隐几”两个动作,反映出诗人在酒后闭门不出,独自面对内心的烦忧。
  • 儿曹走报杏花发:孩子们跑来告诉诗人,美丽的杏花已经开放,然而这美景反而增添了诗人的忧愁。
  • 对花不饮花亦愁:这里的“对花”可能指的是对着盛开的杏花饮酒,但因为心中有着烦忧,连美酒也失去了味道。
  • 古云浊醪有妙理:引用古语,说明虽然浊酒简单,但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 又闻醉乡风土如畏垒:这里再次提及“醉乡”,暗示了酒后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的逃避。
  1.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述,反映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感悟。他不仅欣赏自然之美,更在酒后的思考中寻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脱。
  • 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生活哲学,即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种简单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他鼓励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苦乐,享受每一个当下。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声、风声等,都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 抒情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抒情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融为一体,展现了他深邃的内心世界。
  • 语言精炼:汪琬的语言表达简洁而有力,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挑选,既符合语境又能深入人心。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醉后自和放歌行韵》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研究明代诗歌和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
  • 社会反响: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赞赏,被认为是明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的典型代表。

《醉后自和放歌行韵》是汪琬用他的才华和智慧创作出的一首充满哲思的诗歌。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在动荡时代背景下,如何在酒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真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