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三节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的门下时,似乎应属于您以礼相待的人,可您却不解答他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依仗自己地位高贵来发问,依仗自己贤能来发问,依仗自己年纪大来发问,依仗自己有功劳来发问,依仗自己有老交情来发问,都属于我不回答的范畴。滕更占了其中的两条。”

介绍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四十三节》是一篇著名的中国古代文献,由孟子所写。该文主要论述了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政治理想。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仁政”的概念。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实施仁政,以实现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他主张通过教育、教化、引导等方式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德行的人。同时,他还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百姓树立良好的榜样。

孟子还提出了“民本”的观念。他主张国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政府应该倾听民意,尊重民意,让人民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

《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四十三节》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深刻思考的文章,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注解

滕更:滕国君主的弟弟,孟子弟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