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公都子:“滕国国君在门前,如果按照礼制应该回答,却不答话,为什么呢?”
孟子:“有富贵者来问,有贤能者来问,有年长者来问,有有功劳者来问,有旧交情者来问,这些都不是可以回答的。滕国国君还有两种。”
注释:
- 公都子:即孟子的学生之一,名无恒,字公都,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他曾多次向孟子求教于礼、乐等学问方面的问题,但孟子并未给予正面的回答。
- 滕更有二焉:意思是“滕国国君还有两种”。滕国国君是指滕文公,他是春秋时期滕国的君主。这句话表明滕文公在对待不同人前来咨询时有不同的态度,这反映了滕文公的谦逊以及他对不同身份的人所持的不同态度。
赏析:
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了滕文公对他人的态度问题,并指出了他的行为并不符合当时应有的礼节。孟子强调了尊重和礼貌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滕文公可能缺乏足够的礼仪意识或谦逊之心。此外,这段对话也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教育方式的智慧,通过对滕文公行为的批评与引导,促使其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