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注释: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君子: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 于物:对待事物的态度。
- 爱之而弗仁:虽然对事物有爱心,但并不以仁爱之心对待。
- 于民:对待人民的态度。
- 仁之而弗亲:虽然对人民有仁爱之心,但并不因此亲近他们。
- 亲亲:关心自己的亲人。
- 而仁民:由此对人民产生仁爱之心。
- 而爱物:由此对事物产生爱心。
赏析:
此诗表达了孟子对于君子与民、与物的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君子在对待事物时,虽有爱心,但不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因为仁爱之心是对他人的一种情感表达,而非对一切事物的普遍态度。在对待人民时,君子虽有仁爱之心,但不因此而亲近他们,因为亲近往往建立在利益或情感的基础上。最后,通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表述,孟子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关系模式:关爱家人,进而扩展至关爱人民,最终扩展到关爱万物。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和谐及道德修养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