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镇舟中作

垂杨荫落日,藕华弄轻风。
能言绿头鸭,浮没沧波中。
渔村与蟹舍,微有一径通。
舟行直此景,倦眼开双瞳。
我家苏台下,幽胜将无同。
平湖渺数顷,炯若磨青铜。
倒影𣹰山角,长作眉黛浓。
雨馀暑气薄,水云澹蒙蒙。
试呼黄蔑舫,往穿蒲苇丛。
横塘采莲女,沿流每相逢。
吴歈一启齿,袅袅摩晴空。
归来夕阳没,新魄县半弓。
自从涉江淮,乡㝱随飞鸿。
狂飙驱浊浪,四顾嗟途穷。
今来湖堤上,稍涤尘埃容。
少住为佳耳,无然漾孤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镇舟中作》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诗人心境的诗歌,出自明朝诗人汪琬之手。这首诗通过对舟中所见景色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以及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与背景
  • 作者介绍:汪琬(1624年—1682年),字苕文,号钝翁,小字液仙,晚号尧峰,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学者和诗人。他出生于江南长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汪琬在官场上曾担任过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但最终因不满官场而选择了辞官隐居。
  • 创作背景:据记载,汪琬曾在其家乡的苏台下生活,这里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然而,他在离开家乡后,一直怀念着故地。因此,当他再次经过故乡时,便写下了这首充满乡愁的《夏镇舟中作》。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原文节选:垂杨荫落日,藕华弄轻风。能言绿头鸭,浮没沧波中。渔村与蟹舍,微有一径通。舟行直此景,倦眼开双瞳。我家苏台下,幽胜将无同。平湖渺数顷,炯若磨青铜。倒影浸山角,长作眉黛浓。雨余暑气薄,水云澹蒙蒙。试呼黄蔑舫,往穿蒲苇丛。
  • 赏析:《夏镇舟中作》通过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舟行途中所见的自然美景。诗中的“垂杨”和“藕华”分别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夏日的清凉;而“绿头鸭”则增添了一种生动的生态画面。接着,“渔村与蟹舍,微有一径通”,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之美。最后两句“我家苏台下,幽胜将无同”,“苏台”指的是苏州城西的台城,这里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及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1.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汪琬的诗歌以性灵为宗,讲究真情实感的表达。他的诗作风格独特,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充满了个人色彩。在《夏镇舟中作》中,汪琬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社会影响:作为清朝乾嘉年间著名的诗人、书画家,汪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被后人传颂不衰。特别是《夏镇舟中作》,更是成为研究其诗歌艺术的重要文献之一。

《夏镇舟中作》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夏镇舟中作》作为汪琬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