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远行曲

将远行,乃在西南阿僰间。
昆阳池外千重水,关索楼前万仞山。
我将为沈犁之鬼蒲刺之蛮。
蛮中转深曲,乃与乡井辞。
天寒日暮行安之,仲尼居东海,庄蹻留西夷。
将远行,无穷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远行曲》由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毛奇龄,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本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亦称秋晴。他是一位学者兼诗人,曾参与抗清军事并因事败流亡多年。
  1. 诗歌原文
  • 毛奇龄的《将远行曲·将远行》中“将远行,乃在西南阿僰间。昆阳池外千重水,关索楼前万仞山”展现了一幅西南边陲的自然景观图景。
  • “我将为沈犁之鬼蒲刺之蛮。蛮中转深曲,乃与乡井辞。天寒日暮行安之?仲尼居东海,庄蹻留西夷。”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生活的向往以及离别家乡时的不舍之情。
  1. 诗作主题
  • 《将远行曲》不仅描绘了西南边境的壮阔景色,还通过“我将为沈犁之鬼蒲刺之蛮”反映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诗作风格
  • 毛奇龄的诗歌风格豪放、深沉而又不失细腻,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复杂的情感和深远的思考。
  1. 历史意义
  • 该诗作不仅是明代文人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边疆诗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他们在动荡时代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将远行曲》作为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也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文学创作的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