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四首 其三

武皇雅爱才,任使非一伦。
张赵刀笔吏,卜倪耕牧人。
偶与时势会,遽登要路津。
驾驭虽有术,揣摩岂无因。
遂令淮阳守,喟然伤积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古四首 其三》是宋代文学家汪藻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物——昆山璞玉的描写,隐喻地表达了对那些虽未显露锋芒,但内在品质卓越之人的赞赏和惋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
    昆山有璞玉,外质而内美。
    惟其不自衒,故与顽石齿。
    和也速于售,再献甘灭趾。
    在玉庸何伤,惜君两足耳。

  2. 诗句解析

  • “昆山有璞玉”:开篇即点明主题,描绘出一幅天然未经雕琢的美玉图景。
  • “外质而内美”:强调了璞玉外表质朴无华,却蕴藏着内在的美好与价值。
  • “惟其不自衒”:突出了璞玉的谦逊与低调,不愿自我炫耀,这与人的品质相呼应。
  • “故与顽石齿”:说明璞玉与顽石相比,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的坚韧。
  • “和也速于售”:暗示了社会对美玉的追逐过于急切,甚至不惜以牺牲其本质为代价。
  • “再献甘灭趾”:指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断有人献上璞玉,最终导致其被破坏或失去。
  • “在玉庸何伤”:表达了诗人对于璞玉被破坏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盲目追求的批判。
  • “惜君两足耳”: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那些拥有双足、能够自立更生之人的深深敬意。
  1. 创作背景
  • 宋代社会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代,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诗人通过赞美璞玉来隐喻那些虽然未被世人瞩目,但内在品质卓越之人。
  • 个人经历:作为一位文人,汪藻在仕途中或许遭遇过挫折和不被理解,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 艺术手法
  • 象征主义:诗中通过“璞玉”这一象征物,寓意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 对比手法:通过对“璞玉”与“顽石”、“市场”与“自然”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深度。
  • 抒情与议论结合:诗中的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既有对美的歌颂,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诗歌技巧。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咏古四首 其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 后世评述: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王世贞等人曾对此诗进行过解读和评论,认为它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造诣。

《咏古四首 其三》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够从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