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八节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古时候设立关卡,是打算用来抵御强暴的;如今设立关卡,却是打算实行强暴的。”

介绍

《孟子·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八节》是中国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孟子的一部著作。下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汉族人。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与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学说主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

  2. 作品内容概述:在《孟子·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八节》中,孟子以梁惠王为例,论述了“仁者爱其所爱,不仁者恶其所恶”的道理。他认为,统治者应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不应为了一己之私而伤害百姓。同时,孟子还提到了《春秋》中对于战争的看法,强调真正的正义战争应是双方不相侵犯。

  3. 核心观点:孟子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仁义、道德和政治的观点。他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者无敌于天下;仁爱能够带来和平与繁荣。他还提出了“不忍之心”,认为这是达到仁的必备条件。此外,孟子还讨论了如何通过改善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和谐,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

《孟子·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八节》不仅记录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伦理观念,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某些侧面。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