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七节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杀死别人亲人的严重性:杀死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死他的父亲;杀死别人的哥哥,别人也会杀死他的哥哥。那么,虽然父亲和哥哥不是自己杀死的,但也相差无几了。”

介绍

《孟子》是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孟轲的言论和思想的古籍。它由战国中期的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孟轲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的重要资料之一。《孟子》共分七篇,其中第十四卷主要讲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而“尽心下”节则集中反映了孟子关于道德修养、人性本善、仁义礼智等核心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和个人修养来达到完善自我和治理天下的目的。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关心民生,推行仁政,以此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孟子还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家庭中承担起应有的角色和责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七节》中的具体内容可能因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涉及的是孟子关于人性、道德修养、仁义礼智等方面的论述。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孟子的思想精髓,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注解

一间:指相距很近;间,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