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五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后人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因此听到伯夷的节操的,贪婪的人也会变得清廉,懦弱的人也会有自立的志向;听到柳下惠的节操的,鄙陋浅薄的人也会变得敦厚,气量狭小的人也会变得大度。他们在百代以前奋发,百代以后,听到他们的事情的人,没有不为之振作的。不是圣人能像这样有感召力吗?更何况曾经亲自接受过圣人熏陶的人呢?”
介绍
《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十五节》是一本收录了《孟子》中第14卷的“尽心”部分和第5篇“万章”中的第15节的文章集。这些篇章主要讨论了一些关于人性、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体现了孟子对于仁义、道德、仁政等理念的深刻理解。
在这篇文章集中,孟子首先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可能。然后,他通过阐述“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来进一步阐释人的善良本性。接着,孟子又通过讲述“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强调人应当遵循礼义规范,培养自己的德性。最后,孟子还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以道德为根本,培养出有德行的人。
《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十五节》是一本探讨人性、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经典文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解
顽:贪婪。
鄙:质朴,鄙陋。
亲炙:直接受到熏陶;炙,熏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