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乔石林三首 其二

杯阑烛跋月将中,细与论文兴不穷。
从此儿曹争企脚,瓣香遥指射陂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乔石林三首·其二》是清代文学家汪琬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汪琬:字苕文,号钝庵,江苏无锡人,清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他的诗作多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擅长咏史抒怀。他的诗风清丽脱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对后世影响颇深。
  1. 诗句原文
    杯阑烛跋月将中,细与论文兴不穷。从此儿曹争企脚,瓣香遥指射陂东。

  2. 诗句解析

  • 杯阑烛跋月将中:“杯阑烛跋”形容夜深人静时的情景,而“月将中”则暗示了时间已经深夜,月光正好照在酒杯和蜡烛上。这里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寞的氛围。
  • 细与论文兴不穷:通过“论文”二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交流学问、探讨诗文的乐趣。这里的“兴不穷”则表明讨论的话题非常引人入胜,讨论过程持续不断。
  • 从此儿曹争企脚:这里的“儿曹”指的是年轻人,而“企脚”则形象地描绘了年轻人争相效仿、仰望的场景。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青年才俊的期待和鼓励。
  • 瓣香遥指射陂东:这里的“瓣香”指的是点燃的香烟,象征着对古人或英雄的敬仰之情;“射陂东”则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点,或者是作者心中的某个地方。整体而言,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敬仰之情。
  1. 主题思想
  • 文学鉴赏:汪琬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深厚修养和独到见解。他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应该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 文人交往:此诗也反映了汪琬与其他文人的交往和友谊。他通过与友人的诗词切磋,展现了文人雅集的风采,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重视。
  • 历史思考:诗中的“千古文章自有真,波澜如此不无神”等句子,透露出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他通过对古代文化的赞颂,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发展的期望和追求。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汪琬善于将景物与情感紧密结合,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心理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 语言精炼:他的诗作语言简洁明了,但又不失韵律美和音乐性。这种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意义。
  • 象征手法:在《赠乔石林三首·其二》中,汪琬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瓣香”、“弓矢”等意象,不仅增加了诗的层次感,也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1. 历史背景
  • 在清代,文人雅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风尚。在这样的背景下,汪琬通过自己的创作,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文化风貌和社会责任感。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汪琬与乔石林之间的友谊有关。两人或许有过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使得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了更多的共鸣和启发。

《赠乔石林三首·其二》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研究清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