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扶桑日出海月明,东西相望相随行。
中山有乌自衔羽,每偕顾兔幽嵓生。
弘农丈人秉高蹈,籊籊鱼竿有同钓。
龙里由来重朗陵,鹿车自昔推桓少。
东湖花发水满堤,湖边日日生光辉。
种将绿竹能栖凤,采得清荷好制衣。
只今初度共皇览,锦帨还同绣弧展。
书借帘须袅篆云,花从酒面生螺碗。
清秋良日佳气新,门前流水如车轮。
笑他瑶岛偷桃客,即是金门索米人。
双寿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双寿诗》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中山、弘农等地的美景与人物,同时借景抒情,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长寿的向往。以下是具体分析:
- 作者简介:毛奇龄(1570—1635),字大可,号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生平事迹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也深受后人赞誉。
- 内容概述:在《双寿诗》中,诗人通过对中山、弘农等地的自然风光以及当地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景象。中山有乌自衔羽,象征着吉祥与和谐;龙里由来重朗陵,则暗示着这个地方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 艺术特色:《双寿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音乐美。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人文景观的点缀,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 历史影响:《双寿诗》作为毛奇龄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社会风貌,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特别是其中的山水描写和人物刻画,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为人们理解和欣赏当时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双寿诗》不仅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例如,诗中的“笑他瑶岛偷桃客,即是金门索米人”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和财富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名利的追求。
《双寿诗》是一首集自然美、人文美于一体的经典诗歌,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向人们展现了明代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部值得品读的作品,也是了解和研究明代文化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