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八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皋陶,是亲眼目睹而知道尧、舜之道的;至于商汤,则是听到传闻而知道的。从商汤到周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是亲眼目睹而知道的;至于文王,则是听到传闻而知道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便是亲眼目睹而知道的;至于孔子,则是听到传闻而知道的。从孔子以来到现在,有百来年,距离圣人生活的时代不是很远,距离圣人的家乡如此接近,却没有继承圣人之道的,那也就不会有继承人了。”
介绍
。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言行及学术观点的一部书。它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尽心下·第三十八节》是《孟子》中的名篇,出自于《孟子 · 第十四卷》,主要探讨了“圣人”与“贤人”的区别和实现之道的问题。该段文字强调了圣人的理想境界,并通过对比圣人与贤人的差异来说明如何达到这种境界。
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简要介绍:
- 背景:在《孟子》中,孟子探讨了一系列关于人性、道德和社会关系的重要问题。
- 核心思想:
- 通过对“仁政”、“王道”的阐述,强调圣人应具备的理想人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 通过对“仁政”、“王道”的阐述,强调圣人应具备的理想人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 内容分析:
注解
莱朱:又名仲虺(huì),商汤时的贤臣。
散宜生:周文王时的贤臣,后曾帮助周武王灭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