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九年越郡大水蒙郡使君李公尽力疏救稍得安堵赠之以诗

于越本泽国,春夏水澒洞。
洪流拟怀山,濩气且衔栋。
先是坎未发,大禹早见梦。
谓有洚水至,晨起决坊壅。
三江廿四闸,一辟二十洞。
浃日风涛生,蛟龙偃衢巷。
公乃披发救,仰天大号恸。
云此实予辜,岂应罹民恫。
疏堰断鱼笱,掘地展龙峒。
所幸急胼胝,犹得廑播种。
苗山有神经,大者载禹贡。
使君肯随刊,千秋仰鸿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康熙二十九年越郡大水蒙郡使君李公尽力疏救稍得安堵赠之以诗》是明代诗人毛奇龄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在康熙二十九年越郡发生的大洪水中,蒙郡使君李公全力以赴进行抗洪抢险的情景,体现了他不畏艰险、奋力救灾的英雄气概。

毛奇龄,字孔昭,是明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独特,富有文学价值。该诗的全文如下:

于越本泽国,春夏水澒洞。
洪流拟怀山,濩气且衔栋。
先是坎未发,大禹早见梦。
谓有洚水至,晨起决坊壅。
三江廿四闸,一辟二十洞。
浃日风涛生,蛟龙偃衢衖。
公乃披发救,仰天大号恸。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公面对滔天洪水时的英勇无畏。他不畏艰险,全力投入抢险救援行动,展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更是一种民族英雄主义的表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熙二十九年越郡大水蒙郡使君李公尽力疏救稍得安堵赠之以诗》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它通过生动地描写李公的英勇事迹,展示了古代人民在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和不屈意志。对于现代人而言,学习这种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