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姓氏比朱陈,努力耕桑不患贫。
愿得与渠轮社户,共携箫鼓乐田神。
愿得二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塞上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而非汪琬的。这首诗描绘了汉家旌旗满阴山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忠诚的愿望和报国无悔的决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戴叔伦,字幼公(一作次公),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多面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创作涉及多个领域,既有隐逸生活的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艰苦生活的社会现实。戴叔伦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塞上曲二首·其二》作为戴叔伦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研究唐代边塞诗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这首诗通过描写边疆战场的雄壮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忧虑,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渴望和平、渴望安宁的强烈愿望。诗中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一句,充分体现了戴叔伦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活中也得到了体现,他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等职,晚年还曾上表自请为道士,这些都显示了他深厚的家国观念和政治责任感。
《塞上曲二首·其二》不仅是一篇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诗作,更是一首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它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争的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塞上曲二首·其二》是戴叔伦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志向,更是一部充满时代特色的边疆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同时感受到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