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泛宫亭湖效刘桢体奉贻周副使三首 其三

荧荧陵上苕,灌灌丘中树。
苕花岂无姿,累累且萦伫。
陵苕亦有姿,樛木亦有枝。
愿言保层柯,眷此纤蔓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泛宫亭湖效刘桢体奉贻周副使三首 其三》是明末清初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以及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都是理解这首作品不可或缺的方面。

毛奇龄,字大可,号十翼,浙江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与黄宗羲并称“南黄北毛”。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和古文两方面,其中尤以古体诗见长,擅长模仿前人的作品风格。毛奇龄的作品多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艺术表现上,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

《重泛宫亭湖效刘桢体奉贻周副使三首 其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诗的题目“效刘桢体奉贻周副使”推测出。刘桢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著称,被后人尊称为“建安七子”之一。毛奇龄在这里采用刘桢体的形式,即模仿刘桢的风格进行创作,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周副使的敬仰之情,或者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通过对《重泛宫亭湖效刘桢体奉贻周副使三首 其三》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它的艺术特色和背后的文化背景。同时,它不仅展示了毛奇龄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明代后期文人对于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