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石横江口,临崖置草亭。
大江来泛泛,丛树覆青青。
鸟雀江边噪,烟云亭下生。
游峭石山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峭石山亭》是明代诗人毛奇龄的诗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品简介:毛奇龄,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和学者,号西河先、秋晴等。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游峭石山亭》则是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创作的诗歌之一,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歌原文:《游峭石山亭》全诗如下:
峭石横江口,临崖置草亭。
大江来泛泛,丛树覆青青。
鸟雀江边噪,烟云亭下生。诗意解析:诗中的“峭石横江口”描绘出一幅江边峭壁耸立,与江水相接的画面,给人以雄奇壮观之感。”临崖置草亭”则表现出诗人在自然之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景。”大江来泛泛,丛树覆青青”,通过大江和绿树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最后,”鸟雀江边噪,烟云亭下生”两句,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间。
艺术特色:此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峭石”、“江水”、“丛树”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此外,诗的结构和韵律也是精心安排的,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且富有节奏感。
文化价值:《游峭石山亭》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研究明代及明末清初文学、艺术和哲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它的存在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观的描绘中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古人如何在诗词中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这种情感如何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游峭石山亭》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与自然景观。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深远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