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经弋阳山水 其二

绿水滩仍涨,青山黛自浮。
新禽洲上出,旧寺梦中游。
一日重经意,千秋万载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经弋阳山水 其二”是毛奇龄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弋阳山水的壮丽景观和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下面将深入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毛奇龄,字大可,一字齐于,号松山,江苏无锡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学者,著有《西河合集》等著作。
  • 他的诗文多表现一种清新脱俗的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绿水滩仍涨,青山黛自浮。
    新禽洲上出,旧寺梦中游。
    一日重经意,千秋万载愁。

  2. 诗歌内容解析

  • “绿水滩仍涨,青山黛自浮”描述了弋阳地区的水域和山脉景象。绿水如带,滩岸依然波涛汹涌;而远处的青山在雾气缭绕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 “新禽洲上出,旧寺梦中游”表达了诗人对弋阳地区新老景色的怀旧之情。新的鸟巢出现在洲渚之上,而旧时的寺庙仿佛仍在梦中游走。
  • “一日重经意,千秋万载愁”抒发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怀以及对于美好事物消逝的忧愁。每一次重游都让人感慨万分,因为那些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愁与追忆。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例如,“绿水滩仍涨,青山黛自浮”利用水波涟漪和山色变化来营造一种动态美;“新禽洲上出,旧寺梦中游”则通过新旧事物的对比来展现历史的变迁和时光的无情。
  • 诗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意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宇宙等宏大话题的思考。
  1. 历史背景
  • 《重经弋阳山水·其二》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变革,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成为其精神支柱。
  • 作为一位文学家,毛奇龄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美丽的田园诗,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展示了古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哲学的探索。
  • 通过诗歌,可以窥见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重经弋阳山水·其二》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作,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作为读者,应当尝试去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学习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感悟生活的真谛,并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保持一颗平和与感恩的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