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杂兴六首》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作品,其中“其五”为该组诗的第五首。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诗歌原文:
我友蓬蒿士,却扫谢四邻。
内无三尺童,外无双蒲轮。
岂非骐骥姿,执辔难其人。
无衣可御冬,忍寒待阳春。
仰云发永叹,夜作寒螀呻。
奓户劝之起,怀宝善自珍。
秋月耿清夜,秋风卷曾云。
佳哉为谁欤,定为我与君。
诗歌解读:
- 友情与隐逸:“我友蓬蒿士”可能指的是隐居山林的隐士,表达了诗人对隐士朋友的敬慕之情。
- 社会地位与行为:“却扫谢四邻”可能是指拒绝世俗的交往和礼节,反映了诗人追求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
- 经济状况与生计:“内无三尺童,外无双蒲轮”描绘了诗人简朴的生活状态,没有多余的财产可以应对冬天的寒冷,只能忍受寒冷等待春天的到来。
- 理想与现实:“岂非骐骥姿,执辔难其人”表达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认为自己有卓越的才能和抱负,但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来实现。
- 生活态度与情感:“无衣可御冬,忍寒待阳春”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坚韧不拔的态度,愿意忍受寒冷等待春天的温暖。
- 自然景观与情感:“仰云发永叹,夜作寒螀呻”通过仰望天空和聆听寒蝉的声音,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哀愁。
- 启示与思考:“奓户劝之起,怀宝善自珍”可能是在鼓励人们珍惜自己的才华和资源,不要轻易放弃或隐藏。
- 季节变化与情感:“秋月耿清夜,秋风卷曾云”通过对秋夜和秋风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感慨和对过去的回忆。
-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仰云发永叹,夜作寒螀呻”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贯穿了一种隐逸、孤独、坚韧的主题,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 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满了对友情、理想、现实、生活等方面的深沉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 文人心态:范成大作为宋代的文人,他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特点和生活状态。
- 山水田园:宋代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鼎盛时期,范成大的这首诗也融入了许多山水田园的元素,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 现代意义:
- 审美情趣:现代社会虽然不再像古代那样崇尚隐逸生活,但诗歌中的自然美、孤独感等元素仍然能够引发现代人的共鸣。
- 人生哲思:通过对诗人生活经历的描述,可以引发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坚持信念、珍惜当下等。
- 文化交流:范成大的这首诗可以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秋日杂兴六首其五》是范成大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坚持,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值得读者深入品味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