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杂咏六首 其五 吴王离宫

梁欐久无存,荆榛冒荒土。
时时秉锄人,斸得折钗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山杂咏六首 其五 吴王离宫》是明代文学家汪琬的作品。该诗通过对吴王离宫的历史遗迹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宫苑的荒废与历史的沧桑。《洞山杂咏六首·其五》是明末清初诗人汪琬创作的组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分。

从历史背景来看,吴王离宫作为古代皇家园林之一,曾经繁华一时,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汪琬在诗中描述了梁𪲔(即今南京市秦淮区)一带的景象,“荆榛冒荒土”,“时时秉𬬺人”,这些生动的描述传达出一种荒凉与衰败之感。通过这样的描绘,汪琬不仅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也引发了对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思考。

在艺术手法方面,《洞山杂咏六首·其五》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典型特征。汪琬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象王在崖中”“百兽敢侮玩”等描述,不仅富有想象力,而且富含哲理。这些意象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对于宇宙、生命和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

诗中的“象王在崖中,百兽敢侮玩”这一意象,不仅是对自然界生物关系的描述,更是对权力与统治的象征。这种象征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古代离宫的描写,更是对权力滥用和社会腐败的一种隐喻。通过这样的艺术表达,汪琬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洞山杂咏六首·其五 吴王离宫》不仅是一首描绘古代离宫遗址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对其深入分析,可以看到汪琬如何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表达他对历史、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