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杂咏六首 其二 曲岩

几折上层岩,扪萝常满把。
露浓岚径深,惟见采苓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山杂咏六首》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洞山的壮丽景色和僧人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佛门清修生活的深刻理解。下面是这首诗的介绍:

  1. 诗词原文
    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
    无事佛僧何处著,人群鸟兽不妨同。眼前簿领何时脱,一笑相看丈室中。
  2. 诗词解析
  • 古寺依山:描述了古寺座落在群山环绕之中,显得庄严而神秘。
  • 精庐仿佛类天宫:通过“仿佛类天宫”表达了对寺院建筑宏伟、神圣的赞美。
  • 三年欲到官为碍:暗示了作者因公务繁忙无法常来,表达了一种无奈与遗憾。
  • 百里相望意自通:表达了即使身处百里之外,也能通过心灵相通感受到寺院的宁静与和谐。
  • 无事佛僧何处著:表达了对僧侣们超然物外的禅修生活的向往。
  • 人群鸟兽不妨同: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展现了一种生态平衡的理念。
  • 眼前簿领何时脱: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琐事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 一笑相看丈室中:以轻松愉悦的心情看待世俗的烦恼,体现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
    3
  1.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苏辙在担任朝散大夫期间游访洞山时所作。他在诗中不仅描述了自己对寺院和僧人生活的感受,还通过对自然和修行的描述,表达了对佛法和禅宗的理解和敬仰。
  2.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构建出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与修行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山谷之中,感受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美好。
  • 语言优美:诗句用词考究,韵律协调,读来流畅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1. 文化影响
  • 佛教禅宗的影响:苏辙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对佛教禅宗的深刻理解和虔诚信仰。这种对禅宗的推崇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在作品中也能找到禅宗的影子。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被后人传颂。

《洞山杂咏六首》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洞山的自然风光和僧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修行的深深敬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