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再从侄处默

又向长安别,凄然动客愁。
秋风吹远道,落日在孤舟。
雁逐江烟下,潮冲楚树流。
何时更相见,与续竹林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再从侄处默”是明代诗人汪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围绕这首作品,进一步探讨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1. 作者背景
  • 汪琬,字苕文,号钝翁,明末清初江南长洲人。他是康熙十八年的鸿博,并授编修,与修《明史》。汪琬在史馆撰稿甚勤,不肯屈从人意,旋即乞病归乡,居尧峰山。
  • 他的古文从欧阳修入,而仿佛明归有光,经学亦有造诣,为惠周惕之师。他的作品《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等均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学风格。
  1. 诗歌内容
  • 《送再从侄处默》中描述了诗人再次离别长安的场景。秋风萧瑟,落日映照孤舟,雁群随烟而下,潮水冲刷着楚地的树木。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愁绪和对再从侄的不舍。
  • 最后一句“何时更相见,与续竹林游”,则流露出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以及与旧友共游于竹林之中的愿景,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的美好愿望。
  1. 艺术手法
  •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韵律和谐,对仗工整,语言简练而又含蓄,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
  • 通过对景抒情,情景交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意境。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别离的深刻感悟,两者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送再从侄处默》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象优美的古诗,更是承载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作。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