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见魄生久,还疑弦上时。
晨昏同半照,朓朒不分规。
几误闺中拜,凭描镜里眉。
馀光已胎蚌,试咏玉钩诗。
赋得残月如新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残月如新月》是清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背景: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吴江人氏,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朱鹤龄学识广博,尤长于说经,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如钱谦益、吴伟业等均有交往,并与徐乾学相酬答。他的著作颇丰,包括《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等,并对杜甫、李商隐两家的诗歌进行了注释,还有《愚庵小集》流传至今,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广泛的学术兴趣。
诗歌原文:已见魄生久,还疑弦上时。晨昏同半照,朓朒不分规。几误闺中拜,凭描镜里眉。馀光已胎蚌,试咏玉钩诗。
主题内容:《赋得残月如新月》通过对“残月如新月”的景象描写,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首联“已见魄生久,还疑弦上时”表达了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但似乎仍在缓缓地移动。颔联“晨昏同半照,朓朒不分规”,描绘了月亮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都给予人们相同的光明,而月亮盈亏变化则无法用常规的规律来衡量。颈联“几误闺中拜,凭描镜里眉”则是将读者带入一个女子在夜晚对着镜子梳妆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与束缚。尾联“馀光已胎蚌,试咏玉钩诗”则通过“馀光”暗喻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宝贵,而“试咏玉钩诗”则是借用玉制的钩子作为比喻,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留恋。
《赋得残月如新月》不仅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的诗歌,它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体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折射出作者对于人生、时光及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